当前位置: 首页 > 论坛 > 正文

苏州时代工匠肖军:7000张设计稿“绘就”大国重器

2023-05-01 09:56:16看苏州客户端

飞天有神舟,潜海有蛟龙,追风有高铁,入地有盾构。国产大盾构设备现在已成为“中国创造”的一张亮丽名片。在常熟,就有一位盾构机界的“大咖”--肖军,曾多次参与国内外重大项目的盾构机设计与研发。近日,他获评为“苏州时代工匠”。

广泛运用于隧道掘进的盾构机,全长大概90米,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的长度。从高空俯瞰,它的直径达到了9.13米,相当于三层楼的高度。想要设计出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到底需要下多大的功夫呢?


(资料图片)

“这个叫滚刀,旁边这个叫刮刀…”,中交天和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设计研发总院总工程师肖军,是行业里公认的大牛,一提到盾构机,他就像打开了话匣子。采访间隙,他的眼神就没离开过这个大家伙。

“因为这个项目,是我亲自设计出来的,现在看到图纸变成实物,就感觉非常亲近,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像这个9米级的盾构机,基本上达到了100%的国产化了”,肖军表示。

“中交天和刚刚成立之初,那时候的一些核心部件还是国外进口的,工务周期长、成本高、价格贵。南京纬三路过江隧道两台盾构机,当时国外报价一台7个亿,两台要14个亿,而且是不还价的”,肖军告诉记者。

面对国外厂商报出的天价,肖军和团队决定自己干,420个日日夜夜,10万多个大小零部件,终于,他们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我们国产的盾构机大概只花费了购买国外盾构机所需要的一半的价钱。一年时间基本上是没有休息的,不分昼夜。后来大概有7000多张图纸,加起来大概有一个人高。当时我们这台盾构机采用分层逆洗,相当于前面堵了后可以从下往上洗,国外进口的还没有这个功能”,肖军介绍。

十年间,中交天和生产的盾构机国产化率从最初20%上升到了99%,这不仅是省了钱,更是提了气。如今,中交天和的业务范围也从国内延伸到了国外。

有努力,更要有创新。这几年,肖军和团队在自主研发同时,也在加快“智改数转”。这不,他就带我来见世面了…

“把程序输进去以后,机器人就会根据程序自己焊接。现在一个人可以管理4台机器人,焊接出来质量,比较标准统一”,肖军说。

2016年起,中交天和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研发了智能焊接机器人,这也是国内首个盾构机智能化焊接车间。肖军告诉我们,现在盾构机的20%~30%都可以交给机器来做了,因此效率可以提高三到四倍。正是这份肯下功夫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心,在肖军和团队的努力下,中交天和已形成了从0.8米级到18米级的盾构机全系列产品生产能力,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超大型盾构机生产基地。

“我认为的工匠精神,第一点要沉得下心来,耐得住坐冷板凳。第二点是在设计过程中,要去发掘一些创新的东西,核心部件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样才不会被国外‘卡脖子’”,肖军表示。

关键词: